藝評作業:影評
電 影:狂情錯愛
方 法:敘述>分析>詮釋>評價
老人與海的場景,以自白揭開了序幕,用擾亂虛實的場景,將女主角的故事呈現,慢慢地抽絲剝繭,把一場悲劇性的偷情故事,以說故事的方式詮釋。老人和女主角瑪麗安的對話以幻想角色開始,就像是小朋友幼時的幻想玩伴一樣地對話,場景遠處出現的攝影機表達了老人的職業-導演,瑪麗安經由老人詢問式的誘導,緩緩道出她、他與他的故事,瑪麗安、大衛和馬可斯的悲劇,偷情的女主角背著先生馬可斯,與先生的死黨大衛相約巴黎偷情,並將這份情感延續回家園,以致馬可斯無法隱忍,直接闖入大衛的家揭發一切,而開始一連串的毀滅,小女兒伊莎貝的精神恍惚、墮胎與馬可斯的自殺,皆源起於「偷情」與「無法自拔」,而馬可斯死後漸漸浮現一些他本身不為認知的秘密,而這一個故事,最清楚的人,卻是伊莎貝,應該是最天真的那個。
這故事由英格瑪‧柏格曼(Ingmar Bergman)編劇,著名的女演員麗芙‧鄔曼(Liv Ellmann)飾演女主角瑪麗安,簡單的3角關係演變成一發不可收拾的悲傷,三人甜蜜的小家庭,因為瑪麗安與大為長期相處,因某夜在情感上不小心洩露,將二人帶入秘密又不可宣示的地帶,開始他們複雜的情感,瑪麗安的述說,伴隨著表情,面對鏡子時的表情,導演刻意只留下女主角,讓她面對自我同時檢視內心;在面對不願提起的回憶時,她先提出疑問:「我可以不說嗎?這太嚇人了」此類的話,但卻又說出事實,任憔悴和崩潰慢慢地摧毀她,面容也由開場的明亮動人到家庭破裂時的心力交瘁,女主角似乎在唱獨角戲。老人的角色也是其一的趣味,幻想角色的開場,很明顯表現女主角似乎只是他腦海的一個角色,但照片都透露出他可能與女主角有關,是大衛還是馬可斯?導演讓觀眾慢慢期待,並從他們的對話找出蛛絲馬跡,但卻以老人彷彿看到瑪麗安誠述與馬可斯見面談監護權情形,而大為毫不安慰的無言心碎中,由同步視覺影像引導出他是大衛,並以音樂盒佐證。
就場景上,跳躍交錯使用,由老人與瑪麗安的對談,交錯安排瑪麗安的故事場景,就像是舞台上的說書人站在一旁說故事,尤其在馬可斯到大衛家中那幕,安排了類似舞台劇效果,由床上方的框架帶出3人的關係,攝影機並正對3人,觀眾看不到一般電影立體的效果,卻像是欣賞舞台劇近距離的接觸,導演同時也將攝影機放在類似舞台劇觀眾的角度由下往上拍,更加深了這一關係的表現,不僅在這幕,許多的場景也多使用這樣的角度讓觀眾欣賞。
在故事的表現,老人一向是冷靜地看著瑪麗安,彷彿他就像個導演了解演員的傷痛,對談中,信的表現都是無字的,這才讓人了解瑪麗安真的就是女主角口中的瑪麗安,而瑪麗安的激動與導演的悔恨壓抑形成男女間強烈的對比,老人也似乎是由回憶中檢視自己的錯誤,而對故事情節的詳細內容,就像是他已和瑪麗安深談過好多次的結果,反覆回味才知道他犯下什麼樣的錯誤。
情感與信任,應該是此片主題的表現。3人的情感糾葛,瑪麗安雖然腳踏2條船,但她巧妙地避開了說謊的機會,如同在去巴黎時,她以公開的方式告訴丈夫會與大衛見面,以搏取信任,卻不知丈夫已然知情,只是給予她一個機會;馬可斯早已背叛妻子,卻對妻子的背叛感到震怒,導致自我毀滅,甚至也想將女兒帶向毀滅;而大衛,是這情感關係中最不忠的一人,雖然他擁有強烈忌妒的本質,但最愛始終是他自己,背叛一再地發生。
以導演的詮釋手法看,慢慢述說卻隱含著故事強烈的張力,藉由一個女人的故事講述背叛,瑪麗安後來的情緒爆發,表情豐富生動,主要的架構都由她一人撐起,和女兒間的情感是這齣戲中最單純的,似乎導演在說明男女情感永遠不如親子,而父母親卻是帶給子女最直接傷害的人。瑪麗安和大衛的關係也一直處在隱匿的狀態,在夏日的隱匿處成為巴黎之行後最快樂的一段,尤其關係已經曝光,且將有新生兒誕生,瑪麗安也說了那段隱匿的日子很快樂,而且朋友安娜貝兒的幫助,將情況明朗化,導演也誇飾了這段心情的轉變,在老人的家外一直是陰雨天,即使瑪麗安認為窗外的海很美,但仍是烏雲滿佈,直到隱匿的日子來臨,窗外出現了誇張的陽光灑落整個屋子,並特別將鏡頭帶到瑪麗安的臉上,而整部運用藍色為基本色調也在此轉為橘與白的色調,色調轉變也代表了主角間的情緒改變。當馬可斯打電話告訴女兒依沙貝:「後悔是很正常的,不必因此感到愧疚。」時,就表現了人心的脆弱、對自我的愛護、面對死亡的恐懼和承諾的薄弱,這也讓此片的主題在此展現,馬可斯裸身死亡的表現,也帶出了他對自己可笑的遭遇帶來的無可隱避之處的哀傷。故事的結束在一開頭的老人與海,但就是這樣的日復一日生活的循環,讓他們陷在情感漩渦中逃不開,一但開始傷害就停不下來,人類最細微的表情都在女主角面對鏡子中的自我時表現了,害怕、恐懼、沉溺、罪惡與後悔,但仍比不過一時的歡娛,片中其實並未提到「愛」,也未重複「愛」,似乎是避免提到這個主題,以免和主角的關係變成一種矛盾,也可能是導演巧妙的安排。
2000年的片子,放到現今來看,有許多老情節的重複,偷情的話題一再重複拍攝,當女主角要離開前任情人或丈夫時,得經過的那些羞辱,但道德感都抵擋不過背叛的歡愉感,所以許多的片子都成時說出男人面對女人背叛的震怒和不理智,但這樣的片子,是在摧毀愛情,即使瑪麗安對大衛的堅持,但仍然遭到大衛背叛她,這無言的一切雖然還是以保持距離的好友為結局,但回憶好像都是不堪的,也因為死亡蒙上一層灰,最可憐的還是知道一切的小女兒,她要承受母親帶來的毀滅和父親痛苦的約定,卻說不出半句自己的內心情感,而是由細微的動作希望留住父母的心,這部片也可能是以「悲傷」為主題,否則怎會由偷情帶出一連串的不堪?而且演員的情感表現仍有些生疏,在面對面時,仍有些地方出現突兀或僵硬的表情,當瑪麗安高興的與好友說她懷孕了,大衛的臉上帶有想染指朋友以及不在乎喜訊的表情,讓觀眾看不出大衛到底要表現什麼,將會使觀眾迷惑,當然這也是導演必須在說明或是混亂思緒中選擇,將觀眾藉由她的眼去看。
而且故事是大衛在低落時遇到瑪麗安的安慰,所以極度的想佔有,這成為嘲笑瑪麗安的始點,因為最終還是一個觀念-背叛,並且循環了,那麼這是要告訴觀眾一個關於道德、誠信和婚姻的重要嗎?這樣的劇情鋪陳的確無解,嘗試讓電影不淪為商業片,但通常都是某一主角的內心獨白,類似瑪麗安的表現,但平凡的道理並不需要這樣尤里西斯式的折磨,太沉重的結果總是會驅離觀眾的。
(murmur time:片長180分鐘!!看到快抓狂!偷情偷成這樣就不要拍啦!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emma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